BOSS智库
刘亭:以“生态富民”为价值导向
时间:2019-11-07 11:34:03信息来源:点击:752 加入收藏 】【 字体:

发展生态经济虽然增速不一定快,总量不一定大,财政收入也不一定多,但老百姓是可以得到实惠的,小日子是可以过得相当不错的,内生的幸福感也是比较强的。在我看来,“生态强县”会提得比较勉强,但“生态富民”足可以成为加快发展县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战略取向,尤其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彪炳显赫、大行其道的当下!

刘 亭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以“生态富民”为价值导向

2019年10月30日成稿

日前,有幸参与省里的一个加快发展县的“十四五”谋划。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总量实在太小,县里的领导十分焦虑。希望在一个新的五年规划期里,能够确立赶超进位的目标导向:这五年,完成对某两个曾经超过本地的县的反超;下一个五年,再完成对另两个县的赶超;到2035年,也即全国现代化进程上半场结束时,总共完成了对五个兄弟县的赶超,高歌猛进,重现往日的辉煌,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我并不认为这样昂扬的斗志和奋发的状态有什么不好,但是我觉得对于过往所谓的“欠发达县”、后因已大大超越了全国贫困县的人均收入水平、于是省里统一调改为“加快发展县”来说,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富民”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导向,并据此确立“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县就一般情况而言,基本上都是山区县。森林覆盖率很高,但平地不多,交通不便,很难发展规模工业,也因此不具备较大的吸纳人口能力和服务业发展空间。对这些县来说,我省在“十一五”规划曾提出“四个先行”的发展策略,即:一是“基础设施先行”。水电路信这些连接外部世界、打开思路出路的基础设施,要举全省之力,助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二是“教育培训先行”。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穷,最关键的还是穷在了教育和文化上。没有致富的思路,又哪来致富的出路?没有致富的点子,又哪来致富的票子?三是“‘内聚外迁’先行”。明明已经落后了,结果人口资源还是“天女散花”,产业布局还是“星星点灯”,形不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这就更难有作为了。四是“生态经济先行”。欠发达地区也要发展,这毫无疑问,但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却大有讲究。如果照搬照抄平原沿海地区的发展路子,工业竞争力还没等搞起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反而被糟蹋掉了,这才叫一百个“不划算”呢!

早在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该县调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都提出过殷切的要求和期望。他还特别强调,某县的“生态富县战略提得很明确、很响亮”。“生态是可以富县的,生态好不仅可以富县,而且可以让老百姓很富,是很高境界的富”。他要求地方上的同志要“开拓创新,花大气力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我省26个欠发达县转为加快发展县,从而和全省一道为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和高水平的现代化而奋斗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如何保持和发挥自己的特色竞争优势,着重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GDP转化为GEP方面,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对于浙江内陆山区来说,主要是发展好三大生态产业。首先是生态农业,也即绿色有机农业,好好出产那些“本塘(本地优质的水土大气小环境)”的、安全的、时鲜的、有特色的农产品。确保不施用化肥农药,质量安全全过程可追溯,有品牌,可网购。不但在当地吃的时候可以大快朵颐,而且走的时候还想到再捎带上一些,以后通过电商可送货上门、直供到家。

其次是生态旅居业。生态旅游的涵盖面就宽了去了:休闲运动、养老养生、民俗文化、民宿经济、农家乐,都是大旅游可以包容进去的“物件”。如果拓展开去,什么体验游、自驾游、探险游、风情游,只要是有别于城市的紧绷、喧嚣和污浊,什么样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人情世故、风俗习惯,都可以让生态旅游“一网打尽”。

和山区乡村的田园风光、慢生活节奏相适应的,农村应结合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旅游+人居(短期、中期甚至是长期居住)”的生态旅居业。生态人居也即“农村的房地产业”,或谓党报上闪烁其辞讲到的农村“用益物权业”。既然在城市国有土地上盖的房子,都可以自由买卖,都可以“三证”到位,那在农村集体共有土地(宅基地)上盖的房子,怎么就不能转让交易,照样办理“大产权”呢?为什么不能把“人去楼空”的农居,改造成“流动生财”的休闲房产、度假房产、养生房产和景观房产呢?对农民财产权的最好保护,就是能令其在规范有序的市场上得以顺畅地“变现”。适应全社会不同人群、每个人不同人生阶段多样化、可变动的居住需求,就是要打通城乡一体的房地产市场,并籍此带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加速转化。

三是生态加工业。我特意不用生态工业的概念,是因为后者往往成为了一种包装和“伪装”。我对山区或乡村发展工业的主张,最好是不要去搞什么规模制造业。资源需求量大,且主要从外地输入;市场供应量大,但市场又主要在外地;就连劳动力,也需要通过大量引入中西部省份农民工解决。山区乡村发展这种规模制造业,很难消化大进大出、大吞大吐的成本压力。更重要的,是不可避免地要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配套高标准的污染处理设施不是不行,但由于您的生产规模不大,很难通过“做量”来摊销治理成本。最后的结果,这些工业项目往往在市场竞争深化以后,成为味同嚼蜡的“鸡肋”。不是着眼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人争锋,我认为还是以发展主要利用当地资源,市场可就近销售,劳动力也主要由当地解决的生态加工业比较好。

发展生态经济虽然增速不一定快,总量不一定大,财政收入也不一定多,但老百姓是可以得到实惠的,小日子是可以过得相当不错的,内生的幸福感也是比较强的。在我看来,“生态强县”会提得比较勉强,但“生态富民”足可以成为加快发展县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战略取向,尤其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彪炳显赫、大行其道的当下!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