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研究
苏州洞庭商帮与藏书文化
时间:2018-04-19 10:39:16信息来源:点击:858 加入收藏 】【 字体:

   

  启园(席家花园)

  □马 杰

 

  苏州洞庭商帮,为海内“十大商帮”之一。苏州洞庭商帮在明万历年间才初步形成,是由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商人组成,这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而颇具实力的商帮,他们具有坚忍的意志和创新的意识,不怕商途遥远,生活艰苦,善于谋划,注重商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从而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江湖上有“钻天洞庭”一说。

  苏州洞庭商帮中儒商辈出,在经商之余还不忘读书。如清代洞庭东山商人钮树石,贩卖木棉为业,在他运载商品的舟船车骡之中,必载经史以随。回至家中,寂坐灯前,著书终日。他爱藏书,善于校雠考订,遇着碑刻、拓片、善本图书,抄录而典藏,或购买以典藏。每行船至扬州,便与这里的学者谈论学问数日。又如西山(今金庭)东村的徐联习善于经营,将湖广丰富的稻米运到苏州,又将苏州丰富的丝绸运到湖广。徐联习经商不忘读书,即使在船上途中也常常手持书卷。经商数十年积聚财富,读书数十年修身养性,徐联习成了长江和太湖一带有名的儒商。

  儒商的儒雅,体现在他们对文化事业的资助和推动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于文化学养上,有些儒商本身就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专家。商人在推广戏曲、绘画、诗文方面的作用颇多记载,此不赘述。其在刻书、售书、藏书、读书方面的贡献,则尤需引起后人的关注。

席家御码头牌楼

  洞庭山中读书风气盛

  读书盛而文才众,洞庭东、西两山,弹丸之地,却是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东山就出过状元两名、探花一名、会元两名,还有28位进士。另外,西山也出了12位进士。而同一时期,内地的一些省份,不要说状元、探花,连进士也没有几个。

  在洞庭两山经商之风盛行之时,读书业儒者不减。明代中叶,洞庭商人名声渐起之时,也出了王鏊、吴桥这样的名士名宦。清人钱思元《吴门补乘》提到过吴桥。吴桥,字子东,世居洞庭东山之白沙,明嘉靖间以能诗文名,“姑苏皇甫汸、娄东王世贞、世懋咸推重之”。又有徐震,字德重,出自洞庭巨族,家世好文,有《吊项羽庙》《睢阳怀古》《挽岳武穆》诸诗,传播甚远。

  明代第一个为苏州人在科场夺魁、给家乡增荣添光的少年学子,就来自于洞庭东山,他叫施檗。另外,进士严经的事例,更具有代表性。严经,字道卿,号芥舟,东山人,早年习贾经商,颇善经营。后为乡贤贺元忠赏识。元忠是成化年间的进士,历任御史、广西、河南佥事、云南副使、广东参议等职。由贺氏提携,严经读经问学,习儒科考,并于弘治九年(1496年)中进士。严经做过吉安府知府、彰德府知府,有政声。“芥舟先生奋起于货殖之中而登科第,仕至二千石,厉清白之操,惟以一砚传于后人”,以砚相传,希望后辈以此攻举业,读书仕进而光大门户。

  从一个个家族来看,像莫厘王氏,族中多从商行贩,而族内则有规定:“凡子姓院试者,祠中贴银三两,乡试贴银五两,出仕贴银十两。”鼓励子姓读书就学,入仕为官。东山严家,在当地是富室望族,其先辈在明代经商者不少。清乾隆年间,严晓山自己经商营生,让子孙们皆习儒,为严家力创书香环境。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其子严福(景仁)高中会元,入词林。乾隆六十年(1795年),严福的儿子严荣(瑞唐)亦入翰林,官至浙江杭州府知府。其后代良裘、良训兄弟在道光时皆有功名,科甲兴盛,前辉后映,也算簪缨之族。

《莫厘王氏家谱续集》

  洞庭山中藏书甚盛,“藏书之风气盛,读书之风气亦因之而兴”,刻书、藏书在洞庭山蔚成习尚,这也是读书风盛的一个反映。这里虽偏处山野,但不乏藏书富家。在吴晗先生所撰《江浙藏书家史略》中,介绍的藏书家中便有几位东、西山人。如翁澍,字季霖,清洞庭东山人。博学知名,家多藏书,能诗文,喜结纳,所交皆当世名士贤人,与吴县下堡金侃交游最善,曾延至家塾,晨夕相对,商榷古今。翁澍著有《具区志》一编,“自渭经济之学”。又如俞琰,字玉吾,家洞庭之西山,“老屋数椽,古书金石,充牣其中。传四世皆读书修行,号南园俞氏云”。王鏊的儿子延糟(字子贞),也是一位藏书家。尝取旧藏宋刊,重加校雠,翻刻于家塾,积世流传,在整理、保存古籍方面有所贡献。又有葛一龙,字震甫,洞庭人,“山中多富室,习为行贾”,而震甫以读书好古,尽破家产,当时名声很响,与吴鼎芳同称诗于洞庭。

  金融席家的“扫叶山房”

  洞庭东山席氏是明清以来苏州著名的世家大族。明末清初的席氏是洞庭商帮主力军,和翁氏、许氏等东山商人家族一起,使小小的洞庭商帮发展为和财力雄厚的徽商并驾齐驱,在历史上留下了“钻天洞庭遍地徽”之谚。清初的洞庭东山席氏声誉日隆,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唯一到过的苏州民宅就是席氏府第。太平天国战事发生后,东山席氏转移到上海发展,形成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金融世家,也使洞庭商帮势力全面超过徽商。在文化上洞庭东山席氏创办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扫叶山房,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还曾经把旧中国第一大报《申报》从英国人手里买回。

  席氏“扫叶山房”是自常熟毛晋“汲古阁”后的民间书坊中经营时间最长、刻书数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私家刻书机构。清代以前席氏刻书具体情况不详,清初席启图曾以“绳武堂”名刻《畜德录》二十卷。席氏大规模的刻书源于席启图之弟席启寓,他曾担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辞官回乡,因为东山居太湖中,就在常熟虞山之南修筑别墅,往来于东山、虞山之间。常熟历久弥香的读书、刻书、藏书传统,使他有意追随前辈风流,他曾雕版印行《十三经》《十七史》,并以辑刻有唐一代诗歌全集为己任,不惜耗费三十年之精力,以“琴川书屋”名刻成《唐诗百名家集》。康熙卅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时曾驾临东山席府,席启寓进呈此集及兰红二缸,得到康熙赞赏,自此席氏及其所刻之书声名远扬。

席家御码头

  席启寓后代分为东山、虞山两支,常熟一支在藏书刻书方面尤为知名。扫叶山房大概得名于古人“校书如扫落叶”之句。1918年的《扫叶山房书目序》称“本号设肆垂三百年”,据此推断扫叶山房可能创办于明末,与绳武堂、琴川书屋大概是一脉相承的。扫叶山房之名首见于席启寓之孙席鉴。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席鉴”条称:“玉照(席鉴字)藏书极富,所刻古今书籍,版心均有‘扫叶山房’字。”扫叶山房光大于三十四世席世臣(席启寓玄孙),他是乾隆末年钦赐举人,曾经参与审校《四库全书》。席世臣嗜古好学,家中多藏书。他刻书以史部为主,并曾购得毛晋十七史书版,将“毛氏汲古阁”图记挖去,改刻“洞庭席氏”图记,重印流传。书业扩大后,在苏州阊门设扫叶山房书铺。从此,扫叶山房之名随所刻书籍行销而传扬四方。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坊刻本》赞曰:“清时书坊刻书之多,莫如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贩夫盈门,席氏之书不胫而走。”

  洞庭东山席氏还是著名的藏书世家,清代除席启图、席启寓、席鉴、席世臣外,还有席世昌、席恩赞、席璞等人也是著名藏书家。在席氏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明清时期的席氏女性成员中也涌现了不少才女。在《清代闺阁诗人征略》 中就有出自洞庭东山席氏的席文卿、席佩兰、席淑媛、席蕙文等四位女诗人。如三十四世席蕙文,著有《采香楼诗草》《自怡集》,以一弱女子而其诗沉雄苍老。又常熟席佩兰,有《长春阁集》,其诗不拾古人牙慧,天机清妙,被袁枚收为女弟子。另外还有席筠、席仲田、席香谷等人也是当时著名才女。

  商业巨擘王家的藏书贡献

  洞庭东山王氏家族是明清以来苏州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虽然王氏家族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涌现出了不少有名的大商人,如明正统年间状元施槃撰《王公惟贞阡表》说,王鏊的叔祖王惟贞“自小历览江湖,深谙积著之术,故江湖豪侠尊为客师,至今言善理财者,必曰惟贞公”。近代东山王氏中的王宪臣也是海上著名的大买办商人,可见东山王氏确实是洞庭商帮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和东西山其它家族相比,东山王氏在文化上的贡献更为突出。

  明代中期的王鏊高中探花,历仕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且不阿附当时权势熏天的刘瑾,保全了不少刘瑾蓄意陷害的大臣,文章道德擅名一时,使此前寂寂无名的东山王氏家族声誉日隆。沈德潜就认为“王氏自文恪以后,以能文世其家,三百年来,吴中言文献者,必首洞庭王氏”。东山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科举鼎盛,先后出了11位进士(其中包括1名状元和1名探花,武进士1人),并且在学术上大家辈出。

  《江苏艺文志·苏州卷》 载王氏家族成员有著作传世的数十人。《姑苏志》即由王鏊就吴宽等撰的未竣志稿加以裁定而成。王鏊还有《震泽纪闻》《王文恪公全集》等著述。第廿十世王芑孙仕途不得意,却著有《渊雅堂全集》等廿余种。第廿十二世王仁俊(1866年-1913年),历任知府、学部图书局副局长、京师大学堂教习等职,但家庭寒素,除书籍碑版外无长物,一生撰有关于经学、文字学、诸子、金石和敦煌经卷的著作和稿本三十余种。第廿三世王颂蔚,擅长版本目录学,又擅金石考证,著《写礼庼文集》《古书经眼录》《读碑记》《明史考证捃逸》以及诗集、遗词,还有《王颂蔚遗稿》六十册等。

  收入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和叶瑞宝主编的《苏州藏书史》中的王氏家族藏书家,计王鏊、王延喆、王颂蔚、王季烈和王季点等11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藏书的同时也进行刻书。王鏊以“三槐堂”之名刊刻了自己修的《震泽编》八卷、唐人孙樵的《孙可之文集》十卷,后者传世不多,现国家图书馆有藏。王鏊长子王延喆官尚宝少卿,其母与明孝宗的皇后是姐妹,刊刻了宋版《史记》一百三十卷,该书摹刻极精,几乎和宋版真假莫辨。延喆之后,还有王鏊曾孙禹声、玄孙永熙、十六世孙王鎏都刻过自己、祖先或他人的著述。

  王家历代藏书丰富,王颂蔚之女王季常在抗战爆发前后以2500银元买到《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属宋版宋印,汇集了王禹偁、王安石、沈括、苏轼、秦观等七十余人的注释和评语。此书又遍钤明清两代藏书大家的收藏章和鉴赏印,如华夏、朱大韶、季振宜、徐乾学、宋荦及签有“拙翁文府”收藏章的日本人。字大如钱,纸洁如玉,是藏书家心目中的极品,又是孤本,确是价值连城。王季常在战乱频仍的环境下一直珍藏到1974年病逝后才散出,现归苏州图书馆珍藏。

  经商叶姓的藏书情怀

  叶氏世居东山蒋湾叶巷。其先造玄公叶逵曾仕吴越国刑部侍郎,入宋朝,因有别业在洞庭而移居。六世孙叶梦得,宋徽宗时为翰林学士,高宗时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都守,退老于莫厘峰下。叶氏遂为东山一大望族。从此直到清朝,“环聚于太湖之滨,簪缨阀阅,甲于江左”。叶氏族大人多,经商者不断。与人相交,诚一不欺,好义之声名闻于周边。到明清时期,大大小小的世代藏书家不可胜计,以下略举几人说明。

  叶奕(1605年-1665年),世居东山南沙乡,侨居常熟。为人质直笃厚,好学,喜爱奇书古帖,刻意搜求。藏书丰富,有宋元刻本、旧抄。与大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友善,传录秘册收藏。有覃思馆、毖室、松风书屋、宝稼轩等为藏书处。卒后,从弟叶万为他整理书,并收藏他的书。

  叶万(1619年-1685年),一名树廉,又作树莲。因喜欢虞山山水,也从东山侨迁常熟。他每到一地必定购藏书籍。不惜典衣损食,积书至数千卷。在明末清初战乱之中,他的书籍被烧,只得回东山老家。东山老乡安慰他,他说,丢失资财没什么,但书被烧,最让我可惜。老乡都笑他痴。他后来又回常熟,所购图书比以前更多,尤其是宋元刻书,无论残缺单卷,他都要购入。他对于自藏书校勘精严。藏书题跋多署南阳毂道人,有“朴学斋”、“归来草堂”、“金庭玉柱人家”等藏书印记,著《朴学斋集》等。身后藏书散失,但多被著录,可见其书质量高,为世人所重。

  叶裕(1635年-1659年),叶奕子。游于大文豪钱谦益等人之门,与兄叶修酬唱,有《华萼集》《二叶诗稿》等。爱好藏书,因右手骈指,号枝(支)指生,藏书印、题跋多用此称。有印自称“宋少保石林公二十一世孙裕”,设宝稼轩、获墅堂收藏图书。

  叶廷琯(1789年-1868年),廪贡生,候选训导。同治初年举孝廉方正,坚辞不就。志趣高淡,一生潜心学问。其远祖为宋代叶梦得(石林),至清代,遗著多散亡。廷琯遂与族人刻《建康集》《避暑录话》《岩下放言》诸书,他均校勘精细,可称为善本。他擅长的考据学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已扩大到历史学、文献学。著《吹网录》《鸥陂渔话》等。

  叶承庆(1899年-1956年),字乐天。先后积30年之力,收藏图书近万册,有关吴中掌故及先哲遗书就有数千册,且多为罕见之秘本,其藏书楼为“爱泽楼”。曾辑有《乡志类稿》,藏于苏州图书馆。

  席氏、王氏、叶氏的藏书都具有特色,他们以姓氏或个人之力,在藏书文化领域为自我姓氏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值得高度肯定。苏州洞庭商人一边经商,一边读书、藏书,做着有文化的商人,做着有操持的商人,做着有道义的商人,做着有修养的商人。

原标题:苏州洞庭商帮与藏书文化

原地址:http://epaper.subaonet.com/szrb/html/2014-11/14/content_287452.htm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